立(li)夏過(guo)后,你是不是也經常有這(zhe)樣的感覺(jue):
· 早(zao)上睡(shui)不醒,越(yue)睡(shui)越(yue)累
· 腦袋變得沉沉甸甸
· 手腳像灌了鉛,抬不(bu)起胳膊,邁不(bu)開步子
· 面對一桌美味也(ye)沒(mei)有胃口(kou)
· 臉(lian)上(shang)還容易冒油(you)、長痘,渾身有濕漉漉、黏糊糊的感覺,整(zheng)個人(ren)不清爽
……
這可能是由于身(shen)體(ti)濕氣太重(zhong)導致(zhi)的~

好好的人,是(shi)怎么變濕的?
最近(jin)今天陰雨連(lian)綿,到(dao)處都是(shi)濕(shi)(shi)漉漉的。外部濕(shi)(shi)氣很容易侵(qin)蝕人體,產生濕(shi)(shi)氣。
不良飲(yin)食(shi)(shi)的(de)習慣,比如(ru)喜歡(huan)吃(chi)生冷油膩食(shi)(shi)物,會導(dao)致脾胃受損,水(shui)濕(shi)(shi)積聚體內,這樣的(de)內濕(shi)(shi)跟外濕(shi)(shi)合并,就形成了一個惡(e)性的(de)循環。

另外,情志抑郁會導致(zhi)肝(gan)旺乘(cheng)脾(pi),也就(jiu)是說,會影響脾(pi)的(de)功能,造成濕氣的(de)產生。
很多人都(dou)有(you)覺得濕氣難(nan)除?方(fang)法(fa)不(bu)少用(yong),效(xiao)果不(bu)明(ming)顯。這可能是方(fang)法(fa)用(yong)錯了,身體不(bu)同部(bu)位的濕氣該(gai)用(yong)哪(na)種方(fang)法(fa),一起來(lai)看看吧~
脾為濕(shi)困,運化失常:
常(chang)用(yong)化(hua)濕(shi)、燥濕(shi)法(fa)
腹脹、沒(mei)胃口(kou)、食少體倦、大便黏膩、打不起精神、舌苔厚膩之人,多是濕邪滯于中焦脾土所致,可(ke)以用化濕、燥濕的(de)方法來祛濕。
1、濕邪不重:化濕法
化濕法,是用芳香類宣透輕發之物來祛除濕邪,主(zhu)要針對中焦(jiao)脾胃(wei)的濕邪(xie),其(qi)次是(shi)上焦(jiao)病(bing)變。常見的芳香(xiang)化濕(shi)藥材有藿香(xiang)、砂仁、佩蘭、豆蔻、草果等。
古代醫家很早就發現,帶有天然芳香氣息的藥物可以幫助祛除體內濕濁,這主要通過兩方面作用來實現:一是(shi)辟濁化(hua)濕,化濕類藥獨特的芳香氣味可以辟除濁氣,而濕性沉濁,因此能夠化濕,而且化濕藥多為辛溫之品,能使濕邪從表從外而散;二是醒脾助運(yun),提高脾胃(wei)的(de)運化能力,更(geng)有助于濕氣(qi)的(de)驅(qu)除。
想要預防(fang)或祛除(chu)濕氣,飲食(shi)也是很重(zhong)要的一部分(fen),這里為(wei)大(da)家推薦一款食(shi)療方:藿香茯苓(ling)鯽魚(yu)湯

材料:藿(huo)香10克,茯(fu)苓20克,生姜3片,鯽(ji)魚1條。(2人(ren)份(fen))
做法:鯽魚兩(liang)面煎黃后(hou),加(jia)入生姜(jiang)、茯(fu)苓(ling)、開水,大火熬半小時,加(jia)上藿香、食鹽,再煮5分鐘后(hou)即可。
適合人群:濕困脾胃者,脘腹(fu)脹滿,不思(si)飲食,口淡無味,嘔吐惡心,噯(ai)氣吞酸,常(chang)多泄瀉,肢體沉(chen)重、怠惰嗜(shi)臥,舌(she)苔白膩而厚,脈緩。
2、濕邪較重:燥濕法(fa)
針對中焦脾(pi)胃的(de)濕濁,還(huan)有一種常用的(de)祛濕方(fang)法——燥濕法。
燥(zao)濕法,可以簡單(dan)理解為,吃一些很(hen)干燥(zao)的東(dong)西,將體內的濕邪(xie)吸收(shou)。和芳香(xiang)化濕藥相比,燥(zao)濕藥的祛濕力度(du)往(wang)往(wang)更強,一般用于濕邪(xie)比較重的情況。
當濕邪明顯困阻中焦脾胃,需要用苦燥之品來祛除,燥濕法可分為苦溫燥濕與苦寒燥濕兩類,苦寒燥需要遵醫囑來使用,這里(li)為大家(jia)推薦一(yi)款(kuan)食療方:陳皮生姜瘦(shou)肉(rou)粥。

材料:材料:陳皮5克(ke)、生姜5片,瘦(shou)肉50克(ke),大米50克(ke)。(2人份(fen))
做法:① 將陳皮、生(sheng)姜用(yong)溫(wen)水(shui)洗一洗備用(yong),瘦肉切片腌(a)制備用(yong),大(da)米(mi)洗凈(jing)后用(yong)水(shui)泡30分(fen)鐘;
② 在(zai)鍋中加(jia)入(ru)陳皮、生姜、大米和適(shi)量的清水,大火煮開后小火煎20-30分鐘左右;
③ 再加(jia)入瘦肉煮15分鐘,加(jia)鹽調(diao)味即可。
適合人群:脾虛痰濕者,癥見(jian)腹脹、噯氣(qi)、食(shi)欲(yu)不振、惡心嘔(ou)吐、咳嗽痰多、身體困重、舌淡苔白等。
濕(shi)濁下注,困(kun)阻下焦:
常用利濕、滲(shen)濕法
濕(shi)氣(qi)重(zhong)的人還可以采用利濕(shi)、滲濕(shi)法,通過中藥或者藥食同源食材(cai)來(lai)來(lai)幫助身體排出濕(shi)氣(qi)。
利(li)濕(shi)法:簡單通俗的理解就是利尿,讓濕氣通過尿液排出體外,所以主要針對中下焦的濕(shi)邪(xie)。當濕(shi)邪聚集在身體(ti)中下部位時,往上走(zou)路(lu)途比(bi)較遠(yuan),所以更適合(he)讓濕(shi)氣(qi)下行,經尿路(lu)而出。
滲濕(shi)法:就是讓水濕通過滲透(tou)而(er)散的(de)意(yi)思,可以通過利(li)小便而(er)排濕,然而(er)不一定有(you)利(li)尿的(de)作用(yong)。

二者有何區別(bie)?利濕(shi)一般用來(lai)治有小便(bian)少的濕(shi)證,滲濕(shi)一般用來(lai)治有水腫的濕(shi)。不過(guo),這兩個分不太開,經(jing)常(chang)一起上,稱為利水滲濕(shi)。
凡是功能通利水(shui)道(dao)、滲除水(shui)濕的藥(yao)物,都稱為(wei)利水(shui)滲濕藥(yao)。常見的有赤(chi)小豆、薏(yi)苡仁、茯苓、豬苓、冬瓜皮(pi)、玉米須、車(che)前草等。
這兩(liang)(liang)種方(fang)法常用的兩(liang)(liang)個(ge)食療(liao)方(fang)就(jiu)是紅豆薏米茶(cha)和玉米須茶(cha):
1、紅豆薏米茶:取(qu)紅豆(dou)和炒薏米(mi),煮水后放溫代(dai)茶飲(yin)。

日常祛濕(shi),很(hen)多朋友會選擇李(li)良濟紅(hong)豆薏米(mi)(mi)茶和紅(hong)豆薏米(mi)(mi)果茶,這兩款(kuan)(kuan)茶飲均采(cai)用紅(hong)豆薏米(mi)(mi)搭配多款(kuan)(kuan)養生食材,綜合調養~

而且采用(yong)獨立(li)袋裝,喝的(de)時候,直(zhi)接開袋熱水(shui)沖泡(pao)即可飲用(yong),省去了配料(liao)煮水(shui)的(de)麻煩(fan),很適合上班族和追求輕便養生的(de)朋友~
2、玉(yu)米須(xu)茶:玉(yu)米須(xu)具有利(li)水消腫的作用(yong),性(xing)質很平和,日常生活中,可以煮水飲(yin)用(yong)。
對于很多人來說,玉米(mi)須(xu)購買和存儲不太(tai)方便,每次煮水比較麻煩,而且口(kou)感單一(yi),因(yin)此(ci)有不少(shao)朋(peng)友會直接選擇李良濟(ji)玉米(mi)須(xu)茶。

這款玉(yu)米(mi)須茶(cha),除了潔(jie)凈加工(gong)的(de)玉(yu)米(mi)須,還有凍干玉(yu)米(mi)粒,搭配(pei)甜茶(cha)木(mu)姜葉柯、玉(yu)竹、黑(hei)苦(ku)蕎(qiao)玉(yu)竹、黑(hei)苦(ku)蕎(qiao)、玉(yu)米(mi)須、木(mu)姜葉柯、梔子等(deng)原材,入口清甜,口感豐富(fu)~

進入六(liu)月,馬上(shang)就要迎來梅雨季,濕氣漸盛,如(ru)果(guo)您也有濕氣的癥狀,以(yi)上(shang)這(zhe)幾款食療方(fang),不妨試(shi)一試(shi)~